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中,特别提出了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而黄河流域的重点生态区也是其核心之一。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中,特别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大谋划,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是重要的一个带,从这个重点区域可以看到,自黄河上游到下游分布了七个城市群组团,如下图所示。
从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到沿黄各省发布出台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也正式发布将要实施,可以说,黄河流域正式上升国家战略,迈入新发展阶段。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新修订的黄河保大家普遍关注的核心内容。
国家在黄河流域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人口和城市科学合理布局,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家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研究黄河文化发展脉络,阐发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黄河流域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有序统筹安排黄河流域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统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利用任务,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涉及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应当与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国家统筹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务院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在黄河流域重要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分布区、生态环境敏感区以及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和重要栖息地、重要自然遗迹分布区等区域,依法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
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强化生态环境、水资源等约束和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严格控制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新建各类开发区,推进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科学规划乡村布局,统筹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使用绿色低碳能源,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塑造乡村风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并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
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黄河文化和治河历史研究,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指导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建档,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推动黄河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古河道、古堤防、古灌溉工程等水文化遗产以及农耕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文物等主管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分级保护、分类实施的原则,加强监督管理。
国家加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推进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加强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
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具有纪念意义的文物和遗迹保护,建设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弘扬黄河红色文化。
国家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利用文化遗产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教育基地、水工程等资源,凯发K8一触即发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
十三届全国会第三十七次会议10月30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黄河保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全国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对该法社会普遍关注的相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答记者问的具体内容。
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摇篮。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近年来,习总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对新形势下解决好黄河流域生态和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多次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安排。
制定黄河保,是以法律形式全面贯彻落实习总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法治保障的迫切需要,是解决黄河流域特殊问题的现实需求,是健全满足黄河流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法律制度的具体实践,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律体系的客观要求。
在同志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伟大号召七十周年、习总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三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k8凯发,十三届全国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黄河保,全面推进国家的“江河战略”法治化,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答:黄河保把握黄河流域特点,紧紧抓住黄河保护主要矛盾问题,充分总结黄河保护工作经验,法律规定全面具体,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江河流域保护的标志性立法,特点突出,亮点纷呈。
一是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原则。坚持以水为核心、河为纽带、流域为基础,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黄河一直“体弱多病”,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针对黄河流域各种特殊问题,对特定区域、特定问题规定特别制度措施。三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流域一盘棋,妥善处理多元诉求,平衡好各方利益,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把握好保护和发展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关系。增强黄河保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做好与有关法律的衔接,注重发挥法律合力。
黄河保明确法律适用范围,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规划与管控,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安澜无害、促进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针对性规定,加大保障、监督和处罚力度,有许多制度创新和务实管用的举措。
答: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黄河保主要从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加强污染防治两个方面,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了规定:
在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一是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二是要求编制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三是根据黄河河源区、黄土高原、河口及三角洲等不同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要求,有针对性地规定维持河道湖泊天然状态、生态修复工程、防沙治沙、水土流失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整沟治理、淤地坝建设、生态补水等制度措施。四是对河流生态流量和湖泊生态水位管控、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重点水域禁渔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作了规定。
在加强污染防治方面。一是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二是要求在黄河流域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调查监测、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加强对新污染物的管控、治理。三是对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口监管、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作了规定。
一是明确国家在黄河流域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措施,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明确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应当坚持节水优先、统筹兼顾、集约使用、精打细算。三是规定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配置,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国家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遵循总量控制、断面流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水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四是对取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水资源差别化管理、强制性用水定额、用水计量、行业节水、水价体系、饮用水水源地和保护区、非常规水利用、严重干旱应急调度等作了规定。
答:洪水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黄河保健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制度,保障黄河安澜无害,主要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明确国家统筹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加强流域及流域间防洪体系协同,推进黄河上中下游防汛抗旱、防凌联动,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并适时组织评估,有效提升黄河流域防治洪涝等灾害的能力。二是规定在黄河流域组织建设水沙调控和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完善水沙调控和防洪防凌调度机制,保障防洪安全。三是明确编制水沙调控方案、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防凌调度方案等的要求,对实行水沙统一调度制度、黄河滩区治理、河湖管理和保护、河道治理、河道采砂管理、水库库区管理等作了规定。四是规定黄河流域城市人民政府要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
一是明确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二是要求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三是规定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现代产业和清洁低碳能源,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优化调整。四是对城镇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作了规定。
答: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精神内涵深入挖掘不足是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黄河保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主要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研究黄河文化发展脉络,阐发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要求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黄河文化和治河历史研究,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规定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具有纪念意义的文物和遗迹保护,建设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弘扬黄河红色文化。四是对黄河文化资源调查、文化遗产保护、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文艺作品创作、文化宣传展示等作了规定。
答:实施好黄河保,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黄河保颁布后,各有关方面要切实履行黄河保规定的各项职责义务,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强化刚性约束,依法保护好黄河。要及时制定、修改法规、规章、规划、标准等配套规定,保证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落地生根、有效实施。要按照立法法的规定,自法律施行之日起一年内完成有关配套措施的规定,尚未出台的要抓紧制定,已经出台的及时修改完善,重要的配套规定要与黄河保同步施行。要加强黄河保普法宣传,解读阐释好新规定、新制度、新精神、新举措,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让黄河保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做到“家喻户晓”,营造保护好“母亲河”的良好社会氛围。
根据黄河保,黄河流域,是指黄河干流、支流和湖泊的集水区域所涉及的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k8凯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 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 山东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河南作为黄河流域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要响应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其中,除了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外,河南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也有许多机遇,这其中,结合点最大莫过于第七章的“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第八章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了。
当前,河南也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从各个方面落实双碳战略,此前发布的《河南省绿色建筑条例》中,对建筑行业落实绿色节能的要求很高、支持力度很大,可见一斑,而黄河保通过后,凯发K8一触即发相信未来河南在这方面的动作会越来越多,特别是相应的黄河流域河南段发展规划也会逐步落实,这其中,会有不少的发展机遇可以挖掘。
此外,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河南也是大有可为的,毕竟,河南本就历史文化悠久,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华夏历史文明之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南文化与黄河文化相辅相成,融于一体,因而在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对于河南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未来,河南文化、黄河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由此可见,在黄河战略加持下,河南的发展方向会有一定的调整,加之此前对科创、农业的各种布局,未来的河南,或将向科技、农业、文化等产业有所侧重。把握这些方向,企业的发展才会有的放矢。
企业自主研发 AI建筑设计平台TransBIM ,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针对施工图专项,协同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五大专业,一键生成施工图,实现建筑设计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3天出图,成果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无差错、零强条、经济合理,全面降低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
18302003037
18302003037